
2022年8月13日,株洲市天元區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中心、株洲市天元區心關愛社區心理服務中心在佳美社區舉辦了一場“你說我聽---親子溝通”講座,現場共有50多組家庭參與,父母和孩子,互相陪伴,一起踏上這趟親子溝通之旅。
良好的親子溝通有利于孩子未來的發展,而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則會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的形成、社交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。
親子溝通中的阻礙
在親子溝通中,父母經常會扮演以下幾種角色,然而往往是這些角色,成為親子溝通中的阻礙。
01、指揮官的角色--先說教,沒有傾聽
溝通的方式對溝通效果起著很關鍵性作用,雙方彼此回應才能稱得上溝通,一方說一方聽是無互動式“上課或教育”。如果溝通時一直說教、講道理,講的吐沫橫飛,對方可能在神游,孩子也可能覺得自己沒有被父母聽到看到,自己的傾訴和表達的欲望被壓抑,之后也就沒有了再表達的想法,慢慢的可能也就成為父母口中常說的“什么都不愿意跟我們說的孩子”。
02、萬能者的角色--溝通的一方感覺自己無所不知,無所不曉的態度,常常給對方提供勸告、建議或分析原因,不時長篇大論,表現出自己比對方正確的言行。
03、安慰者的角色--我覺得我理解,接納。希望對方更快地從當下的情緒中走出來,從而忽略了對方真實的需要。
?那什么是有效溝通呢?
中心楊依妮老師問了在座的家長和孩子一個問題,大家覺得在溝通中”聽“和”說“哪個更重要?
是的,有效溝通的重點是傾聽。
傾聽是了解的開始,當對方心情沮喪時,會非常渴望有人理解和幫助自己。我們可以通過積極的傾聽了解對方說的內容,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,更加全面的了解對方的需求是什么,從而給到對方支持與安慰。
在場的家長和孩子面對面,互相成為對方的傾聽者,親子溝通在家中時常發生,在這個練習中,有家長主動表達說自己以前從沒有關注過孩子的情緒和面部表情;有孩子說到以前媽媽從來沒有這么認真的聽我說話,都是在干別的事情;有孩子說到媽媽不認真聽我說話的時候,我會覺得很生氣,不想再說下去……
傾聽練習
親子溝通的過程對于親子關系可以是建設性的,也可以是破壞性的,有效的溝通中尊重和信任是前提。互相用一種真誠平靜的態度;選擇一個彼此心情比較平靜的好時機,溝通過程中有時發生沖突也是在所難免的,但是都需要先約定不傷害雙方的自尊;孩子遇到問題時或者需要幫助時,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,討論過程中越具體越好,并且跟進陪同實施。
家永遠是孩子溫暖的港灣。孩子幸福的童年足以支持她療愈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困難。
責編:譚舒文
初審:譚舒文 二審:譚舒文 終審:譚舒文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